一場意外,改變對汽車保險的看法
那晚陳先生把車停在商場外,隔天發現側鏡被撞壞並有擦痕,原以為自己買的是「全險」,能全數理賠,沒想到保單對停放期間的竊盜與玻璃損壞有除外條款,加上他選了高額免賠額,最後自付逾一萬港元,還因修車無法上班,造成收入損失。這次意外讓他對汽車保險的理解徹底改觀,也看清理賠程序中可能遇到的等待與爭議。
汽車保險術語解析與選擇指引
挑選保單前,先弄懂幾個關鍵術語:強制險是法律要求的最基本人身責任保障;第三責任險擴大對他人財物與人身的賠償額度;綜合險(俗稱全險)則包含車體損失、火災、竊盜等。免賠額或自負額指投保人事故時須自行負擔的部分;代步車費用、車上人員傷害險與玻璃險屬於可加購的附加險。實務上,建議把汽車保險的理賠範圍與除外條款逐項對照,評估自負額與實際承擔能力,再決定是否加購代步車或零件保障。
從故事中學習:保險規劃的教訓與實踐
經驗總結是:別只看「全險」兩字,要讀懂細節並模擬可能的理賠情境。建議步驟:一、審閱除外責任與保額上限;二、試算不同自負額下的年化成本;三、評估是否需代步車或車上人員險等附加保障;四、事故發生時保存照片、報案單與通訊紀錄以利理賠。投保前模擬理賠情境,能讓汽車保險真正成為減輕風險的工具,而不是事件發生後的失望。